缩减恐慌的教训:为什么要锚定通胀预期
夏立
原创文章
2019/07/16

本文由智堡翻译,原文为公开版权内容,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智堡的立场和观点,译文仅供教育及学术交流目的使用。

原文标题:Gains from Anchoring Inflation Expectations: Evidence from the Taper Tantrum Shock,作者:Rudolfs Bems; Francesca G Caselli; Francesco Grigoli; Bertrand Gruss,发表日期:2019年3月28日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imf.org/en/Publications/WP/Issues/2019/03/28/Gains-from-Anchoring-Inflation-Expectations-Evidence-from-the-Taper-Tantrum-Shock-46660

原文标题:Expectations' Anchoring and Inflation Persistence,作者:Rudolfs Bems; Francesca G Caselli; Francesco Grigoli; Bertrand Gruss; Weicheng Lian,发表日期:2018年12月11日,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imf.org/en/Publications/WP/Issues/2018/12/11/Expectations-Anchoring-and-Inflation-Persistence-46442

译者:夏立

本文参考自两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(IMF) 工作论文。

摘要:许多人认为,过去几十年来,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政策框架的改善,他们能够更好地抵御外部冲击。本文利用美国2013年5月的缩减恐慌 (Taper Tantrum) 作为自然实验,研究18个大型新兴市场国家对外部冲击的反应,这十八个国家对通胀预期 (inflation expectation) 有着不同的锚定 (anchoring) 水平。我们发现,无论锚定程度如何,缩减恐慌的信号都对经济增长的前景产生了负面影响。通胀预期锚定程度较低的国家,都经历了更大的汇率波动对消费者价格 (consumer price) 传导 (pass-through),并因而引发更高的通胀。我们的结论是,新兴市场在锚定通胀预期上的努力得到了回报,因为当外部冲击削弱经济增长前景、触发货币贬值时,预期锚定让各国央行在面对痛苦权衡时留有更多余地。

拓展阅读:《BIS年报: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——通胀目标制、汇率与金融稳定(上)

请付费会员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
登录后添加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