货币与信任:数字时代的货币能从17世纪的劣币危机中学到什么(下)
夏立
原创文章
2019/12/27

本文由智堡整理编译,支持智堡请下载智堡APP并订阅我们的付费会员。

免责声明: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智堡的立场和观点。

“劣币危机”之所以从众多货币贬损事件中脱颖而出,是因为货币的贬损并不仅限于一个国家(注: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因司法辖区独立,可被视为国家),而是在各邦间一个接一个的扩散。如Kindleberger(1991)所言:“这一过程是按照格雷欣法则传播的:干了贬损硬币勾当的邦,把自己的劣币带到领邦交换良币,而领邦则通过让自己的货币也贬损来防御这种“攻势”。

我们正式模型的一个版本基于以下几点:

  • 在硬币质量上,双向的信息不对称,及由此而来的逆向选择问题;

  • 当逆向选择的“种子”被埋下后将如何互动,及市场参与带来的(逆向选择的)相互强化;

  • 碎片化且去中心化的铸币活动,及面对周边各邦国都在贬损货币的情景,每个邦的行为动机;

  • 交易中的“常识”的重要性,以及存款银行如何重整有效交易中不可或缺的标准化。

请付费会员登录后阅读完整内容
登录后添加评论...